缅怀叠溪地震后重建都江堰的张沅父子

李崎
2023-08-25


都江堰关系国计民生,在2279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国历代政府都对其十分重视,形成了一整套维修和管理制度,并设有专管机构和堰官,逐步兴建了灌溉渠系,以扩大都江堰灌区。历代治水先贤,呕心沥血,前赴后继,使古老的都江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直和勤劳勇敢的四川人民一起同甘共苦,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持续不断地完善发展着,一直充满活力输送泊泊清流,默默濡养着“天府之国”这方富庶之地,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迹。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8月25日午后2时许,四川茂县与松潘交界处的叠溪镇发生了7.5级大地震。地震后的特大洪水,使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又一次遭遇灭顶之灾。

本文搜集了有关叠溪地震的史料文献,介绍张沅先生携子张世龄,与都江堰流域的民众在叠溪地震后重建都江堰的事迹。

地震当天,叠溪镇全部下陷,附近山岩崩塌,岩石横断岷江及支流,形成10个地震湖,其中岷江干流4个。10月9日,岷江被堵45天后,干流小海子大坝溃决,积水一拥而下,造成下游特大洪灾。10月10日,洪水进入都江堰。据紫坪铺洪痕推算,相应洪峰流量约10200立方米每秒。此次洪水冲毁都江堰渠首的韩家坝、安澜桥、鱼嘴、金刚堤、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等水利工程。灌县天乙街、塔子坝、农坛湾(今叫龙潭湾)、安顺桥等处被淹,洪水毁桥30余座。灌县境内死亡人数达5000人以上。洪水退后,灌县红十字会等单位沿途捞尸717具。10月21日《国民公报》载:“(灌县)10月11日与汶川同被水灾,洪水位高十余丈,将安澜索桥、南岸街房居民百余户冲没无存。又将人字堤一带冲开,离堆公园成泽国,冲毁田地数万亩,溺毙人约五千人名。”(注:据《四川省水利志》)

1933年叠溪地震后的都江堰渠首荡然无存,江心处是残存的唯一桥墩(尔后俗称“神仙墩”)(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供稿)

 


据民国政府“修堰方面,今年全采治标之法,暂维春水,俟上游水患排除,再议大修”的指示,1934年,为消除隐患,四川善后督办刘湘拨款1.2万元,派上校参谋郭雨中督工,委任任重为技士、无线电台台长朱明心到叠溪主持疏导工程,同时在省成立疏导监察委员会,在茂县发起疏导扶进会,川西各县均排督工委员到叠溪参加疏导工程。第一期疏导工程于同年4月完成,第一期疏导工程因水患即减后,又受春洪影响,疏导终止。

四川善后督办刘湘委任张沅对不复存在的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及都江堰流域灌区工程做出总体规划,待机重建都江堰。

1934年,张沅先生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让读高中的儿子张世龄辍学,跟随自己前往都江堰流域勘测地形地势,为疏导水流、重建都江堰做准备。

张沅第三次肩负从日本携带回来的整套测量绘图仪器,带领儿子张世龄及三名四川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的学生自愿者,组成了五人勘测绘制小组从成都出发。他们前后历经约一年时间,走遍了都江堰流域,勘测地形地势。张沅还对灌区所有堰、沟的位置和其灌溉面积一一亲笔作了记录。时年张沅54岁,其子张世龄18岁。


1935年,在大修都江堰渠首水利枢纽工程的同时,张沅安排其子张世龄和五人勘测绘制小组的其它三名年轻人,去灌区主要疏淘地段,与堰绅(即在当地民众中有影响的资助大修都江堰的绅士)和堰工骨干取得联系,根据五人勘测绘制小组对都江堰流域实地勘测考察的结果,安排疏淘修复各处河床、堰沟,并参加实地施工作业。


叠溪地震后张沅为重建都江堰,实地勘测考察并亲笔记录的灌区各堰、沟分布情况和灌溉面积。这是当时张元的笔录。


叠溪地震后,重建都江堰的历史使命自然落到张沅的肩上,他坚韧不拔,百折不饶,满腔治水兴国的热情和超越自我的人格力量,担负起在被洪水毁灭的废墟上。他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建筑材料,让都江堰渠首水利枢纽工程重新出现在玉垒山脚下的重担。1936年6月28日,民国四川省政府在灌县成立四川省水利局,任命都江堰流域堰务管理处处长张沅为首任局长。

其时,张沅聘用了他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同学舒尔兹( Shulz )测量都江堰流域。据了解,这是张沅首次聘用外籍人士为都江堰工作。

1935年冬,四川省政府拨付公款15万元,进行都江堰大修。大修由都江堰堰务管理处处长张沅主持,将鱼嘴位置西移20余米紧靠外江桥墩(1933年大水存留唯一桥墩,乡人称为神仙墩),深挖基础,安设地符(河床面3.0米以下以大卵砾石,河床上铺放大木排架),上用卵石混泥土浇砌成顺水流线型新工鱼嘴,内外两江亦同时大力淘修,工程于1936年4月8日告竣,由省支持开水典礼。

都江堰自光绪三年(1871)丁宝桢大修,将鱼嘴由二王庙山门正对处上移至索桥之上,改笼石为砌石,工程虽有所加固,但砂浆不耐冲刷,仍时有毁坏。1936年改用水泥砂浆砌筑后,一直到1973冬~1974春兴建外江节制闸拆除,前后36年,一直保存完好。


1936年大修都江堰时,基础深挖3米,其底纵横平铺断面为25厘米见方的枕木2层,枕木之间相距50厘米,中间夯添石灰拌粘土,基坑周围埋设关门桩,直径约20厘米,长2.5米,间距1米。在枕木基础上再以水泥浆砌条石16层,总高6.2米,长30米,顶宽14米,作为堤身。为防淘刷,鱼嘴堤周围有用“羊圈”、竹笼、砌成于鱼嘴外围形状相同的副鱼嘴,以作保护。其前端超出砌石鱼嘴尖端35米,两侧各延伸12.5米。副鱼嘴上游的15米范围内,有埋设直径80厘米、长4米的木桩群,埋深2.5米,间距1.5米。鱼嘴本身为流线型,前端椭圆,曲率半径9米,上窄下宽,前小后大。这次兴建的鱼嘴分水堤,一直运行到1974年因改建外江节制闸而改建时,尚无大的损坏,取得了成功。

张沅主持的大修,除改建鱼嘴外,还加固了百丈堤、金刚堤、飞沙堰、以及培修护岸等。全部工程耗用共20余万工日,资金13万元。民国二十六年(1939、1940)洪水中皆有一些冲刷,均及时修复。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张沅在叠溪地震的废墟上重新设计修建了“鱼嘴”。这次修建的“鱼嘴” 非常成功,中经36年,直到1974年因修筑外江节制闸才被主动拆除。

张沅奠定了现代“鱼嘴”的基础。他采用固底防冲、层层设防的指导原则,清基固底,成功处理了“鱼嘴”的基础问题。他用巨型条石构筑,以水泥为胶结材料,“鱼嘴”分水堤周围设羊圈、竹笼,构成副鱼嘴,以作保护。副鱼嘴上游的15米范围内,又环设木桩群,防御洪水及漂木冲击。祖父既借鉴了欧美先进技术,又沿用了都江堰的传统工程技术。此后四川水利专家的成功做法,基本上都遵循着这条思路。直到 2002年,仍然采用过古老的马槎作围堰。


1936年,张沅出任四川省水利局首任局长后,以四川省水利局的名义正式设立了宝瓶口水位站,重新刻出水则二十划,以适应地震后变化了的地形、地势及水势。施测项目包括水位、流量、水温、降水等,用以指导灌区人民正确运用都江堰水资源,使灌区工农业生产能够乘势利导,驱利避害。

叠溪地震后,疏淘修建“飞沙堰” 对面的内江凤栖窝山脚下的河床时,张沅第三次确定了「卧铁」 的位置和深度。当时又有不少人给张沅建议再加埋一根「卧铁」,上刻“民国二十四年张沅制”。张沅笑着说:“古来修堰者不计其数,何人留名。吾亦只修堰,留堰不留名。”这是张沅第三次拒绝以他个人的名义埋[卧铁]。


叠溪地震后,张沅重建都江堰的整体工程于1936年4月8日完工。时年,张沅56岁,其子张世龄20岁。当时,建堰的工人全部是都江堰流域受益各县派来的民工,他们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由都江堰管理处负责民工们的吃住。为了鼓励民工干活积极,张沅在工地上搞劳动竞赛,给完成任务好的民工小队,奖励全猪一头。于是,工地上人们热火朝天,比原计划提前了2 天完工。在动工期间,张沅同民工一道吃住在工地,日夜计算、试验“鱼嘴”的分水量和坚固性。“鱼嘴”背部的坡度较小,以减小水流对“鱼嘴”的冲击力,增加“鱼嘴”的寿命。

当年,重建都江堰的整体工程完工后,张沅节约了一笔工程费,上报给了四川省建设厅。后来四川省建设厅厅长何北衡亲笔写了一张纸条,当面交给张沅,要从节约的经费中奖励一千元给张沅。何北衡厅长走后,张沅当众把纸条烧了。何厅长知道后,又将厅长自己一年的办公费叫秘书送交给张沅,张沅亲自给何厅长送回去了。张沅说:“我是工程技术人员,工程质量是工程技术人员的生命,都江堰‘鱼嘴’经得起洪水的冲击,说明工程质量过得硬,这是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做到的事,不必奖励。”


据《都江堰志》(四川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撰)记载,掏挖凤栖窝河床时,在原卧铁旁设铜质水准基点(又称铜标),上刻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建设厅长卢作孚、水利局长张沅等字样,用作掏挖凤栖窝河滩的深度及修筑飞沙堰坝顶高度的标准。大修工程于1936年4月8日完工。

1936年的清明都江堰放水祭祀典礼暨庆祝叠溪地震后重建都江堰工程竣工典礼同时举行。放水庆典礼由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卢作孚司仪、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主持并致贺词。当四川省水利局首任局长张沅用一口铿锵高亢的四川乡音发令“砍马槎”时,顿时响起三声礼炮,锣鼓喧天。一位手持大刀恭候在岷江岸边的勇士(砍马槎放水是有危险的,稍有散失就会被洪水冲走)纵身跳上张沅设计的内江拦河马槎,高高挥起利刀,砍断马槎盘杠结点的竹索,再用一根粗大的麻绳在杩脑顶上缠绕数圈。然后,河滩上一名壮汉从刀手的手中抓过拉马大绳,转身递给身旁的七、八个汉子,大家喊着拉马号子,同时一起用力,拉倒那栋马槎,拦河马槎群立即由此解体。刹时间,岷江春水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倾之力从决口处涌入内江,直冲宝瓶口。那一刻,千年古堰向人们尽情展示着她那永不衰退的青春活力。此时,两岸民众面对滔滔江水,尽情欢呼蹦跳,水声人声浑然一体回荡于天地之间。那一刻,有人沿江拼命奔跑,有人用小石子向流水的最前端掷去“摸水脑壳” ,有人则争舀“头水” 祭神。


张沅之子张世龄情不自禁随着人群如刚冲出马槎决口的岷江春水,似脱缰野马沿江疯狂奔跑。张世龄说世界上如此波澜壮阔的人水情,唯有出现在1933年叠溪地震后重建的都江堰。至此,继承父业为民治理都江堰的志向已顺理成章在张世龄心中扎根,致使他为之拼搏了一生。

      张沅先生是民国时期四川省水利局首任局长,三次主持大修都江堰,长期担任都江堰流域堰务管理处处长。他连续治理都江堰近40年,是都江堰有史以来治堰时间最长的堰功。


张沅的儿子张世龄先后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土木系、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是茅以升教授的学生。1942年,张世龄毕业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后,任四川省建设厅工程师,担任四川省都江堰流域堰务管理处工程科科长,他是新中国任命的首批水利总工程师。

张沅自1915年至1936年,三次主持都江堰大修,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沅父子因对都江堰的贡献,在20世纪40年代被都江堰流域的人民称为“当代李冰父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的事迹被载入《四川省志·水利志》《都江堰志》《四川省玉溪河志》等。张沅治理都江堰的70多袋卷宗至今保存在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


都江堰经过历代仁人志士的努力,经久不衰,特别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扩建改造,更加青春焕发。2000年,都江堰—青城山被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2018年8月13日,都江堰成功进入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30项。

都江堰是祖国的瑰宝,是四川的骄傲,是水利人的自豪,是世界的财富。伟大的中国人!伟大的都江堰!


2023.8.23.于洛杉矶郡

作者说明:

本文作者张良羽,成都人,张沅孙女,网名“都江儿女”,曾大邑县当知青,后在成都市18中学担任英语教师兼班主任,1990年获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颁发的代表证书。现为美籍华人,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硕士,北美作家、古琴演奏家。最近15年,先后多次到都江堰,重访都江堰灌区,重温先贤科学治水岁月,弘扬科学治水精神。本文修改后,特请李崎先生转交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都江堰报编辑部等选用,以表达海外都江儿女的无限哀思和美好憧憬,祝愿都江堰灌区和天府之国明天更美好!

作者声明:本文如能刊发,稿费请李崎先生或他的助手代领、转交,谢谢!本人同意编辑可以适当删减或修改文字。

张沅


张子聪,字沅,1880年3月17日生于成都,光绪二十九年(1903)官费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是该校土木系创建人古市公威教授的学生,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首批会员。1912年,32岁的张沅从东京回到成都后担任四川水利知事,创办了四川工业实验讲习所,后来,该讲习所更名为「四川甲种工业学校」,現在发展为「成都工业学院」。张沅还开办了女子职业学校、蚕桑学校。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把一批优秀的青年送到法国为留学,其中就有陈毅元帅。张沅主张妇女放脚,组织了成都大脚会,并在驷马桥立碑撰文,称“斯时妇人放脚中华图强之新纪元“,碑上刻有会员姓名。

1915年4月,张沅作为简任技正(总工程师)被派驻灌县,实地考察,绘制了都江堰流域第一张平面图。随即主持了民国初年第一次大修都江堰的工作。此后长期担任都江堰工程处处长。1933年8月25日,四川叠溪发生了空前的7级大地震,震后海子溃决的特大洪水彻底毁灭了都江堰。1935年,张沅主持了重建都江堰的历史任务。他采用现代科技和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固定了[鱼嘴],奠定了现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础。1936年成立四川省水利局,张沅出任第一任四川省水利局局长。此后不久,他又长期担任都江堰流域工程处处长,其间多次大修都江堰,直到1947年,因年事已高卸任,到四川省建设厅工作。1949年3月,他作为省建设厅官员,验收了1948年度的都江堰岁修工程,这是他为都江堰所作的最后一件工作。1950年初,被人民政府安排到 [四川省高级工业学校](其前身即[四川甲种工业学校],1960年改为[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现在是「成都工业学院」)任教,担任土木工程科科长,主讲水利技术。1952年初,高校专业调整,土木工程科教师和三个班的学生一起调整并入[四川省交通学校]。同年3月19日,张沅病故,享年72岁。



张沅之子张世龄,1916年2月27日生于成都。1933年叠溪地震后从高中辍学,跟随父亲为重建都江堰。1942年从西南联大的上海交通大学土。

木系毕业后回到都江堰工作,为都江堰的岁修和扩灌做出了贡献。


张世龄高中辍学随父修堰时的照片

张世龄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时的照片

张世龄任西康省水利局总工程师兼计划科科长时的照片

1950年初,张世龄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四川成都解放后首次岁修工程,指导解放军官兵抢修都江堰。竣工后,被人民政府派往雅安任西康省水利局总工程师兼计划科科长,设计并参加了五十年代初期西康省(1956年西康省合并为四川省)安宁河流域一带的“长藤结瓜”系列水利工程。1953年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水利工作会议。1958年后到四川省农田水利局、四川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工作。后作为技术骨干老工程师设计了号称“四川红旗渠”的玉溪河进水口引水工程,参加了玉溪河大型引水工程的建设达十年时间,为水利事业贡献一生,直至1979年11月1日病逝,享年63岁。


长征书院服务团队


创始院长:李崎13608199388

                     16502325000


法人代表:李金沙


办 公 室:李越 陈美华 王文群

            028-60420686


志愿者团队:

刘   勇、王光巧、刘龙海、祝富兴、

王清政、陈美华、翁少琼、秦柏雨、

王文群、李   越、顾   梅


投稿邮箱:1429145628@qq.com

             liqi99066@126.com


详细地址:四川省都江堰市幸福街道

               友爱路98号长征书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