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火红岁月

2023-08-21

进入秋季以来,四川射洪市瞿河镇中皇村成了遂宁及周边县、市、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因为,该村不仅有美丽的菊花可赏,还有一座3536军工厂旧址可观。

我们一行三人从都江堰出发,沿成都三绕高速一路向东南,出遂德高速射洪西收费站,就到了瞿河镇中皇村。高速出口山坡上,“三线记忆 菊香梦园   3536三线城欢迎您”的大字格外醒目。



射洪3536工厂,隐藏在瞿河镇中皇村的大山里,离县城有10多公里,是三线建设时期国家重点军工厂,以生产65式军服为主。最辉煌的时候,全厂有3000多名工人,所有职工都是部队编制。

1993年,3536厂被整体搬迁到绵阳。如今这里早已沉寂下来,只有废弃的厂子默默地矗立在大山深处。随着遂德高速的建成通车,昔日闭塞的山沟,如今交通便捷,高速出口不到2公里就到了3536厂大门口。

3536厂大门跟其他很多国防军工企业大门一样,上方向前着一颗红五星,五星两侧分别是三面鲜艳的红旗。大门左右两边,分别书写着:“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

跨进工厂大门,一条笔直的水泥道路向前延伸,通向原来的生产车间、职工食堂、幼儿园、游泳池、干部楼、办公楼、宿舍楼……踩着落叶铺满的水泥路,依次是工厂小车班、招待所和办公楼。

几年前,女企业家桂雪梅看中了这里的历史遗存,把废弃的3536厂旧址全部买了下来,打算按北京的798、成都的东郊记忆来打造,让其真正在怀旧和情怀这个大背景下,蜕变成当地的一张旅游新名片。



经过好几年的精心打造,进入厂区的马路成了红色商业街,整个厂区旧址华丽转身为三线文旅城。网红街右边是3536工厂当年的理发室,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为全厂近五千名职工家属服务。左边是红星茶馆,曾经是厂里职工、家属休闲品茶的好去处。

再往里走,左边为3536军装体验馆,里边展示的是3536工厂曾经生产的65式军装。65式军服是1965年我军取消军衔制后中央军委批准装备的制式军装。从1965年到1985年整整实行了20年,是我军历史上装备时间最长的制式服装,也是我军最简单、最具官兵平等特色的军服,也是收藏界喜爱的军旅收藏品之一。

网红街上,有一个红色年代记忆馆,把大家带回了那火红的三线岁月。馆内陈列着大量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干部职工、家属使用过的收音机、收录机、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摩托车,还有不少票证、像章、家具家装、劳动工具、机器零备件等。

再往前走,就进入到了菊谷。当年,工厂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文化生活贫乏,工厂非常重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号召全厂职工种植菊花,美化生活。于是,家家户户阳台上栽种着各种菊花,每年厂里举办菊花展比赛,获胜者将代表工厂去射洪县参加菊花展。这样就形成了几十年的种植菊花的传统习惯,一直传承到现在。

陪同我们参观的徐总介绍说,当时,工厂集合了全国多地的工人,各种方言和生活习惯互相交融,成了当地最新派的小社会。这里医院、学校、百货公司、舞厅、图书馆、电影院一应齐全,足不出厂就能方便地生活。



过去3536厂生产区有2个职工食堂、6个生产车间。三车间主要是陆海空军常服的生产缝纫车间。四车间里面是大工房,外面是小工房,这个车间也是生产陆海空军常服的缝纫车间。五车间,生产毛料军服,曾经风靡川中的马裤呢就在此诞生。六车间主要生产棉服、棉大衣和四斤半军棉被。

现在,第一食堂改建成了三线建设博物馆射洪分馆。该馆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面对国际紧张局势,党中央和毛主席决策三线建设的全过程,从国家大三线讲到西南三线建设和四川三线,最后具体讲述了射洪三线建设。

1966年11月某日,一支神秘的队伍分乘两辆卡车,从成都3508工厂出发,向位于川中的射洪县境内的大山里开去。汽车沿着崎岖的山路颠簸了一天,也没有到达目的地。这支队伍由筹建处主任唐保德(老厂长)带领,车上载有56人和一些器材,去大山深处执行筹建3536军工厂的重任。

把生活初步安排好后,大家就集中力量抓路、水、电“三通”。筹建处的同志们会同当地民工,遇山开路,逢水架桥,日夜奋战,当年11月份,修建了从厂区至县公路全长3.288公里的公路。为了早日实现这水、电、路的“三通”,筹建处的同志们付出了许多心血,洒下许多汗水。



走出三线建设博物馆射洪分馆,旁边是当年的厂工会,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主要为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含职工书画展览、图书阅览、舞厅、广播电视中心等功能。

职工游泳池建在山沟的尽头,靠近“干打垒”土坯房的地方。当天,徐总带领我们还参观了刚布展不久的“中国毛泽东手书馆四川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3536厂的冰糕房居然至今还保留着。冰糕房建于上世纪80年代,工厂引进冷饮生产设备,主打产品有雪糕、冰激凌、汽水、冰水等冷饮产品,增加了职工家属的消夏福利待遇。当年射洪第一支雪糕就是在这里生产出来的。

再往前走是当年的工厂家属区。1966年11月,3536筹建处进驻三皇寺,吃住在寺庙里,做建厂前的三通一平工作。建筑公司在建设厂房、家属区等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建造了三皇寺第13、14、15栋家属区,该公司的设计施工人员在第15栋楼办公。

顺着一条弯曲的石梯走下去,还有工人俱乐部(电影院)、职工医院和子弟学校……与周边的乡村相比,3536厂区曾经俨然就是一座繁华的三线小城。



当年居住条件十分简陋,没有房屋,大家就住在三皇寺的几间破庙里,因庙小人多,又在庙外边搭了个临时帐篷。白天还好打发,一到晚上,空旷寂静的山沟里一片漆黑,到了深夜,庙子周围的野猫和青蛙叫个不停,胆小的人还真有点害怕,闹得人整晚睡不好觉。晚上照明,大家点的是煤油灯和蜡烛。办公用具也很简单,找块石板一支就是桌子,再搬块石头就是凳子。尽管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可是同志们谁也没有怨言。

为了三线军工厂的建设,军工厂的干部职工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种拼命精神,吃苦耐劳,风餐露宿,走过了一条艰苦曲折的奋斗道路。1968年,3536工厂正式投产。

正是从1966年起,地处川中丘陵腹地的射洪开启了现代工业建设的步伐。国家先后在射洪县安排三线基建项目达20多个,其中,解放军总后勤部所建的三厂(3533厂、3536厂、3537厂)和柳树区国家棉花仓库(312库)以及东风电站、棉纺织厂等6个重点项目,投资额达800多万元。



1993年,因交通极为不便,3536厂搬迁到绵阳。从此,厂区废弃多年。2018年底,瞿河镇成功引进四川彩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来此发展香菊产业。彩皇公司主要从事生态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和农业观光旅游等项目。该公司进驻3536厂后,依托原3536三线军工厂旧址遗存的厂房建筑,结合厂区周边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香菊、金丝皇菊、桂菊等菊花种植、深加工和农业观光旅游,深入发掘和利用3536厂的三线文化,努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三线文化特色小镇。

3536项目因地制宜,对修复后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和提升,布局“一心一谷六区”,配套相应的服务设施,全面提升项目场地的综合效益,打造综合型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构建复合型全民国防教育、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依托3536厂旧址,瞿河镇中皇村已形成以三线文化旅游为主题,打造出集三线红色文化展示、军事拓展训练、红色文化研学、特色休闲购物、康养度假、餐饮住宿、商务接待等业态和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文化旅游小镇。

(本文图片摄影:刘勇 王光巧)


长征书院服务团队


创始院长:李崎13608199388

                     16502325000


法人代表:李金沙


办 公 室:李越 陈美华 王文群

            028-60420686


志愿者团队:

刘   勇、王光巧、刘龙海、祝富兴、

王清政、陈美华、翁少琼、秦柏雨、

王文群、李   越、顾   梅


投稿邮箱:1429145628@qq.com

             liqi99066@126.com


详细地址:四川省都江堰市幸福街道

               友爱路98号长征书院




分享